啃咬系列1:啃咬需求的重要性與好處|該不該給狗狗吃骨頭?啃咬零食、玩具?
*此篇文章由Petwoof贊助製作,感謝Petwoof讓我們能和更多狗家庭推廣啃咬的重要性與相關知識。
訓練師Lucy聊聊,啃咬需求的重要性與好處
你一定在電視上、電影中或是親朋好友的口耳相傳中,聽過狗狗有多愛啃骨頭、硬東西,以及網路上或是各種廠牌的廣告,會告訴你給予狗狗啃咬的零食與玩具,可以有效避免昂貴的傢俱被狗狗啃壞等等。
但是你可能也聽過各種狗狗社團或是獸醫師的警告,骨頭或是給予狗狗過硬的東西,可能造成狗狗牙齒或是腸胃道嚴重的傷害。
到底狗狗為什麼需要啃骨頭,以及到底該不該給狗狗啃骨頭?
身為一位狗狗行為訓練師,我想和大家分享狗狗啃骨頭背後的「啃咬需求」、選擇合適的啃咬玩具或零食的重要性,以及用對的方式滿足狗狗的啃咬需求。
同時也想讓大家知道要給狗狗以及不給狗狗骨頭或是各式各樣的啃咬食物與物品的好處與風險。
給予狗狗骨頭,滿足啃咬需求,有以下5大好處
心理層面的滿足:
1. 滿足啃咬需求,讓狗狗有效抒壓和感覺快樂
啃咬對狗狗來說是一種平穩自我情緒的行為(也是狗狗用來應對壓力的有效行為)。
因為在啃咬的過程,狗狗的大腦會釋放內啡肽(讓狗狗感到平靜與快樂),有助於使狗兒放鬆和平靜下來。
也有許多研究顯示,狗狗在啃咬的過程中,大腦也會釋放像是額茶芬安素等神經傳導物質,能有效舒緩狗狗累積生活中過多的壓力。
收容所的狗狗透過啃咬,可以舒緩壓力,降低攻擊行為與衝突。
已有研究證實,給予在收容所承受較大壓力的狗狗,啃咬的機會,能有效舒緩壓力,降低刻板行為(當狗狗壓力過大時可能會產生的行為)的產生機率。
用對方式滿足狗狗啃咬需求,有效讓舒緩狗狗焦慮、緊張情緒,提升學習力!
其實每隻狗兒在生活中一定會累積各種壓力,不論是在收容所高壓環境生存的狗兒,還是每天和我們朝夕相處的狗兒,都會。
所以對想要和狗兒好好相處的家長來說,幫助狗狗尋找釋放壓力的管道和方式,就非常重要!而滿足狗狗的啃咬需求,就會是個非常好的方式!
而對許多容易感到緊張、焦慮的狗狗來說,啃咬需求更是個值得狗拔麻去深入研究的方法與管道。
畢竟,當狗狗的身心狀態越健康,學習力也會更強,才有機會能好好學習和我們一起好好生活的方式與行為。
2. 透過啃咬玩具與零食的變化,給予狗狗多元的心智刺激:
啃咬對狗狗來說是個很棒也很好玩的活動,對狗狗來說可以有和飼料或是一般飲食以外,不同的材質、不同的氣味,以及不同的飲食方式,是個很棒的心智活動,大概就像我們人類機會看場電影,滿足視覺、與聽覺的享受。
狗兒也需要來一些材質、氣味的刺激!
3. 輕鬆消耗精力旺盛狗兒過多的能量:
啃咬活動,是個對家長來說很輕鬆,也可以有效消耗狗狗過多的腦力,體力和精力。
對於都市的狗狗來說,生活太無聊已經變成一個慢性病XD整天都在相同氣味、物品、人的地方,真的會無聊到瘋掉。(這就是為什麼散步這麼重要:延伸閱讀:散步相關文章)
給狗狗啃咬零食或骨頭,就能讓狗狗去思考、去使用肌肉來想辦法想用這美妙的骨頭,在這過程中消耗過多的精力,許多狗狗啃咬一番之後都會滿足地進入夢鄉休息。(同時也讓你家5萬元的沙發、桌腳和床得以逃過一劫XD)
生理層面的滿足:
4. 啃咬達到潔牙效果
當狗狗在啃咬骨頭時,牙齒和牙齦會反覆地在骨頭表面來回摩擦運動,一部分是把牙菌斑刮掉,一部分是牙結石比較不容易在牙齒上生成,而達到潔牙的效果。
5. 營養素補充
生骨頭會有骨髓、礦物質、維他命以及部分肉的蛋白質和脂肪,對狗狗來說也是可以補充營養的選擇,且是相對低熱量的選擇!
對狗狗來說,啃咬好處多多。滿足啃咬需求是快樂狗兒,必須的活動!
還在狗狗的原始行為中,啃咬其實並不是一個有了會更好,而是每天都會需要進行的活動。
古老以前,身為撿食性動物的狗兒,在外面找到動物屍體為食物來源,動物身體就有各種部位,包含骨頭等,對狗兒來說,啃咬是每天都會做的事。
所以啃咬需求,是必需要滿足的重要需求,在狗兒內心深處,就會渴望這去啃啃咬咬各種東西。
你不給它對的東西,他只好自己去找東西來啃咬,可能就是你心愛的傢俱、玩具、或著是Switch之類的XDD
滿足啃咬需求,能夠讓狗兒的狗生更加快樂與幸福,但前面說到的那些風險呢?牙齒斷裂怎麼辦?狗兒到底可不可以吃骨頭?(延伸閱讀:啃咬系列 — 到底該不該狗狗吃骨頭?什麼骨頭可以吃,什麼不行?)
最重要的是,選對合適的零食與玩具,以及要用對方式滿足狗兒的啃咬需求,就能開心又安全囉!
延伸閱讀:啃咬系列 — 如何正確滿足狗兒的啃咬需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上一些參考文獻,也歡迎大家一起補充:
啃咬的好處
Mastication as a Stress-Coping Behavior https://www.hindawi.com/journals/bmri/2015/876409/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558787808002633